學校簡介:
(一)學校歷史:本校原為阿里山鄉樂野國民小學,但因香林國中走入歷史後,阿里山鄉是嘉義縣唯一沒有設立國中的鄉鎮,因此在地方鄉民的建議下,將原本樂野國小增設國中部,並重新命名為「嘉義縣立阿里山國民中小學」。民國 96 年 8 月 1 日設立阿里山國民中小學籌備處。隔年(97 年)10 月 05 日動土興建校舍。兩年後(98 年)8 月 1 日正式成立嘉義縣阿里山國民中小學。
(二)正式啟用:本校創立於民國 98 年 8 月 1 日,隨即國中部及國小部正式上課,但因國中部校舍尚在興建中,因此國中部暫借民和國中校區上課,民國 98 年 9 月 28 日國中部返回阿里山校區,在搭建的組合屋中上課,同年 12 月國中部校舍興建完成,全校所有學生於新的教學環境中學習。
(三)學校轉型:阿里山鄉是以鄒族為主的原住民地區,為了保存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並加入 12 年國民教育素養導向的教學目標,因此於民國 108 年 8 月轉型為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學校(國小、國中同步實施),就此確定發展原住民文化特色教育的課程。
(四)學校規模:學校目前有國中三班、國小六班及附幼一班,學生共 111 人,係典型小班小校型態之極度偏遠學校。地理位置位於阿里山鄉樂野村,是阿里山地區的交通及行政中心,所在地海拔達 1206m ,聚落集中,擁有環境、生態、產業等等重要教育文化資源。族群包括閩、原、漢等台灣的四大族群,擁有多族群、多文化的特色。
(五)阿里山鄉的行政中心:本校位於樂野村,是阿里山鄉的核心區域,擁有豐富傳統文化歷史。隨時代進步,各種資訊傳播快速,且生活交流頻繁,逐漸將各文化融合為一體,但傳統文化是地方根基,文化保存更是刻不容緩之工作,中小學作為教育的核心基地,校園始終保留一份故鄉典藏的原味,目前將校園營造成部落心靈信仰中心及精神之寄託,校園附近居民亦可進入校園品嚐這份傳統文化溫暖的滋味,未來校園發展將秉持著創新及活化精神,在原有文化、景觀、生態環境及課程規劃基礎上不斷精進進步,使學校未來更為繁榮興盛。
(六)學校特色建築物:
1.特色建築:傳統鄒族有分為三種:tataka 、 hʉfʉ及 kuba ,本校於民國 111 年請到特富野的汪義福頭目與退休校長陳忠明耆老等人共同設計一座 tataka ,且由族人達邦社毛忠信長老施工團隊蓋建,並在建造過程中教授學生相關知識。隨著這座涼亭的完工,將使得人與人、人與地、人與歷史傳承的連結得以更緊密。
2.特色主席台:本校主席台特別命名為「拉拉巫雅」,意思就是楓樹林,讓這特色建築物更代表位於樂野村的本校。
3.特色壁畫:本校有著許許多多,敘寫著鄒族文化的壁畫,皆是出自一位莊姓鄉親的作品,觀賞這些壁畫,更可以快速了解,本校推動鄒族的特色課程。
(七)學校特色課程:
1.學校正式課程:學校是鄒族實驗學校,不管是國中部或國小部,其基本的國文、英語(文)、數學、社會及自然課程的節數,都與山下一般的學校沒有任何差異,因此就讀本校,除了可以習得與山下一樣的知識,又可以傳承鄒族文化課程,這是山下的學校所沒有的。
2.鄒族文化課程:除了基本課程外,本校亦開設鄒族文化課程,其中包含教導學生用竹子做碗筷、製作傳統服飾的步驟之一—「揉皮」、一種農地整地方式—「焚墾」等課程,期許學生能在現代化的社會下,繼續保有文化並將其傳承下去。
(八)學校特色活動:
1.國小部:身為嘉義縣唯一一所以鄒族原住民課程為主的學校,本校為六年級學生設計一學期一次的勇士營,營期為三天兩夜,在獵人的陪同下,帶領學生利用手邊的資源做碗筷、搭獵寮及野炊,並趁機認識各種植物、製作陷阱、走獵徑,不僅學習基本的野外求生技巧,也得以體驗獵人的生活。
2.國中部:本校亦為國中部的學生舉辦夜間狩獵活動,讓學生們跟隨獵人的腳步一同前往狩獵,並在路途中介紹相關注意事項,像是:山林裡的禁忌、動物的習性、風向如何影響氣味等等。如果有幸碰上獵物,學生們更可近距離觀摩獵人狩獵、取獸皮、分解動物,進而更加了解狩獵的文化。
電話:05-256-1180
傳真:05-256-2450
Email:aljes@mail.cyc.edu.tw
地址:60594嘉義縣阿里山鄉
. 樂野村1鄰31號